
   
    对凤凰的记忆来自于沈从文的《边城》,看的时候蓦然觉得每页纸都浸着湘西独有的气息,沱江、渡船、吊脚楼、惹人怜爱的翠翠、虎虎有生气的傩送二老,都成为了我要去这个地方的理由……人间四月天,去造访这座袖珍的小城,也该是别有味道的吧。于是出发、辗转、颠簸,披星戴月,靠近凤凰,这座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该是什么模样呢,我入梦了。
晨曦
    
  一觉醒来,竟然早的很。四月的小城,飘着细雨,我赶着去看还没睡醒的凤凰。
    从凤凰的县政府入口处走入古镇,旁边有一家旅社,名字叫“青山如是楼”,不禁让人想起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早晨的沱江,笼着薄薄的雾,细雨飘在水面上,犹如一位羞怯的少女刚刚褪去面纱,露出害羞的一面。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古城墙伫立在岸边,从东门延伸至北门,一砖一瓦,随风诉说凤凰古往今来。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吊脚楼倚着沱江水,临水的木吊脚已经颜色班驳,装饰着木栏杆和雕花的窗户,一样的古老,不一样的妩媚。一抹红色的朝阳刚露出头,将小镇的清晨扎染上淡淡的金色。泊在岸边的乌篷船,已有一两艘晃晃荡荡的在河面上摇着。沱江水养活了凤凰,凤凰因水而有了灵气,笼罩在轻烟细雨里的凤凰略施粉黛,有自己的别致。
    跳岩上,已经开始有行走的人影。临河而居的人们在沱江沿岸浣洗时锤击的声音,“梆梆梆”清脆而嘹亮从天边悠悠传来,啪啪声随着水波荡漾开去。凤凰的变化或许让居民原本的生存方式有所改变,却并没有改变他们悠闲生活的心,撑船、洗菜、清理河道、整顿门面...... 守着凤凰,守着心中的一片净土,他们无比安宁。岸边更有不少写生的学生,描绘着当地苗家人生活的场景,也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    雾气从我的身后涌来,目光淡去,人间四月天,便是这样一幅水墨长卷,在温和从容中享受岁月静好。晨曦徐徐散开,一绺阳光,透过暗砂红色的木窗花格,将屋檐翘角的剪影,落到每个房间里。
    小镇醒了。 
街市
    
晨雾中看得模糊的古镇,现在更加真切起来。类似徽派的建筑多是黑瓦白墙,古的或是仿古的,顶着翘得高高的四角,一些角上高高站着鳌之类的石雕,意为“独占鳌头”。在小镇邮局买了一张手绘地图,沿着青色的石板路去醉心行走。染坊、制作银器首饰的作坊、熏肉铺子、米酒作坊遍布街边,在铺子门口现场制作镇竿姜糖的伙计,穿着苗族服饰卖花环的老阿妈,一边摆着小银饰的摊子、一边颔首绣花任游客拍照的苗家女,拖着披肩行走的游客,特例独行的街头行为艺术表演者,都成了凤凰街头独特的风景。这头,沱江边,一群游客穿着民族服饰在拍照,苗族阿妹的佩饰是惊艳的,既张扬又含蓄,忍不住的喜欢;那头,虹桥上,已经俨然是赶场天的热闹,小贩的笑脸、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小吃,包着头巾、背着竹篓走动的苗家人,行色匆匆挑担的乡民,叫卖的声音和炊烟、各种各样的香味,混在一起,熙熙攘攘,有一种清明上河图的热闹。 
    寻一处安静的地方,在“山那边”咖啡店坐下来,桌边放着几本牛皮纸的笔记本,是来来往往行者的留言薄,或愿望、或感悟、或见闻,笑骂悲欢,被浓缩在来不及褪色的文字里。点一杯薰衣草奶茶,在慵懒的音乐里,翻翻书,不紧不慢,享受老城醇厚的积蓄,看,时光流转,得,浮生若梦。
饕餮
   
美食是旅行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频道,它是一种味道,之后这种味道会成为这个地方的一种标记。一旦你的味觉里再次充满这种气息,地方的记忆便会焕然而出。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街边有手工的竹筒膏,包在劈开的竹筒里,和着糯米、核桃、芝麻,吃的时候用木棍串起来沾足糖粉,竹香和米香一快往外窜; 有用翠色的叶子包裹着的沾满花生碎的叶儿粑,拨开叶子咬上一口,枣泥豆沙的馅便溢了出来,裹着你的舌尖,淡淡的甜香弥漫开;清炸虾饼、炸小河蟹在盘子里红彤彤的泛着油光,招呼着我们,欣喜的前去买了几串,果真是名不虚传的沱江边特色,价格也还算公道;粉店都喜欢打上特别的招牌说自己是网上最给力;酸味屋里用整整齐齐的玻璃瓮泡制了萝卜、白菜各色蔬菜,酸甜的味道跳出来吸引着我们的味蕾。
    这只是凤凰美食的小品,凤凰古城有十大名菜,分别是:血耙鸭子、酸鱼、熏腊肉、叫化鸡、罐罐菌、蜘蛛包蛋、小米粉蒸肉、菜豆腐、椒包糯米酸辣子、酸汤煮豆腐。这其中又数血耙鸭子、酸鱼、粉蒸肉、叫化鸡最为有名。在虹桥下食肆门口的招牌上处处可见这四道菜。正午时分,小饭店里文火熬着的肉香,袅袅而起,招揽着窗外的过客,我们落座了一家,血耙鸭子、酸鱼、包谷酸、熏肉一一端上桌,一直听闻湖南无辣不成席,嘱咐减少了辣椒的用量,依然是道道菜不离其中,菜以酸、辣为主,令人胃口大开,就着当地的米酒,落筷间,不胜酒力的已经绯红了脸。 
翰墨
    
不知不觉,在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寻到了一处宅子。两进两厢,颇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个宅子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那高高翘起的屋檐和那雕梁画栋的镂空门窗,无不充斥着一种书香和雅致,入门的牌匾上写着“沈从文故居”。
    凤凰只是湘西的一座边城,然而却不缺文化的印记,这一定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才能走出沈从文、熊希龄、陈寅恪、黄永玉等大家。 然而,又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湘行散记》,把我们引领到了凤凰古镇。在岁月的轮回中,思乡的情结一直是他生命的底色。他用自己的一双慧眼,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小节,将故乡不为人所了解的一面,穿透距离,用细腻、亲切的文字一一道来。他是这样描述古镇的: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常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   故居里面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和遗物,物是人非,凤凰怎么可能还停留在沈从文的年代呢?只有木板缝中生命力顽强的青苔在诉说着古镇沈家那曾经的过去,想起沈从文富有哲学内涵的语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意思就是:“到将来,你会懂我。”
泛舟
   
水上人家,这是小城最典型的景色。这家,便安在河边的吊脚楼上。我们坐上乌篷船,做个泛舟的逍遥人,去领略这独特的一景。
   苗族人有吊脚楼情结,湘西人有吊脚楼情结,凤凰人有吊脚楼情结......而吊脚楼情结最为突出最为严重最为张扬的,则莫过于凤凰籍作家沈从文和画家黄永玉。吊脚楼在沈从文的文章中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般美;而黄永玉除了画吊脚楼,还身体力行,亲自设计,亲自选材,在凤凰古城的沱江河畔建起了凤凰古城最高最美的吊脚楼--夺翠楼,并以此为自己在凤凰古城的寓所和画室。
   从建筑学的角度上讲,吊脚楼通风防潮,避暑御寒;从审美学的角度上讲,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更让人痴迷。现在的吊脚楼很多被改造成旅舍、酒吧、饭店,泛舟在沱江上,听着船老大与江边女子的对歌,与吊脚楼上坐在秋千上的旅人招招手,撩起水花,念着“维水涟涟,我心思倦。之子泛舟,亦泛洄流”,此时生活中的琐碎烦恼全变的微不足道起来,我与凤凰的距离更近了,悠哉游哉!
夜色
    
  夜很快就来了,摒弃了白天的日光,青石板路也变得光影班驳,巷子里店两旁红灯笼暖暖的灯光下飘来幽幽的花香、淡淡的藏香。登虹桥往北走,这香气变成了扑鼻的肉香,还带着浓浓的茈然味道,鼎沸声也起来了,原来已经到了东门外有名的烧烤一条街。闻着香,猫进了一家店,继续舌尖上的盛宴。
    从店家出来,已然满足,继续徜徉。夜,是凤凰美丽的一部分。沱江两岸的酒吧已经进入状态,名字也很文艺范,“流浪者”、“陌上花开”,喜热闹,喜安静,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调调。我们披着月色,走进一家慢吧,准备融进这个古老与现代融合的小城。音乐、激光和啤酒,让凤凰的夜晚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情调。趴在酒吧二楼的窗沿上向外张望,凤凰的河水是清的,淡淡的清凉味道,天是纯净的黑,撒满星星,街是亮的,放河灯的人有所期待的把心愿系在火花般红媚的河灯中,那500年的虹桥,灯火通明,象盛装的新娘,沐浴着月色,翘首着对岸的杨柳;沱江水静静流淌,一摇一摆的在吊脚楼透下的光影中流连;时光,随着沱江的水变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凤凰的夜倒影在河水里,象一个迟暮的美人,顾影自怜她的美丽。嗅一下,那夜的风中,疲惫都有甜味………音乐响起,把人带入了那桨声灯影里的旧梦,我已在歌声中浅浅的醉了,几次都温暖得要睡过去。    夜色越来越浓,整个古镇却依然缤纷不减,沉醉其中的人们也丝毫看不出倦意与困顿。酒吧的小舞台上,追逐艺术梦的驻唱青年开始飚起崔健的《新长征路上》,我们与这声影道别,晚安,夜色!
第二天,我们就要回程。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我对凤凰的感觉,虽然只有一天的亲近,然而我一定还会再来,因为,还未离开,已经想念。
(安徽证监局机构监管处 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