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梅
 
    曾经我们都没有手机,打固定电话还要手摇后转接;曾经我们都不会电脑不懂上网,没有QQ号,没听过“电子邮件”;曾经我们揣着BP机也很骄傲,尽管需要排队打公用电话回电;曾经我们没有电饭锅,只能支着大锅烧柴火或者烧着煤油炉;曾经的我们以拥有摩托车和电视机作为身份的象征;曾经没有彩色照相机和汽车,为能拍一张照片而欢呼,为坐过汽车而炫耀;曾经我们没有空调;曾经……。这些都是我们这些80后亲身经历的“不发达时代”,我们这代人是跨时代的,生活如涨潮的海,澎湃的变化着,我们是被冲到浪尖的一代。但是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便捷的同时,不经意间缺失了那些珍贵的永恒和纯真。
    现在我们的通讯变得快捷了,所以我们不再写信,苦等消息。说到写信,我感触颇深。若不是那时通讯不发达,我就不用抽出时间给朋友写信。不过也正因为不发达,我们的通信才能得以保存。我至今仍保存着我的朋友和爱人给我写的信,现在读来那时是青涩的,有些好笑,但却是我那时精神的寄托,那是友情和爱情的见证。现在许多朋友在毕业后早已不知去向,而他们的信和礼物我一直都保存着。高中的时候我有了BP机,但是冬天的晚自习课间,为了能回朋友的电话,却要在小卖部排队等上很久,任冷风夹着雪打在身上也要坚定地等,只为那颗狂喜着的纯真的心。后来上了大学,很多人不久就有了手机,我再也收不到信件了,取而代之的是短信。中学的时候过节会想着买什么明信片与贺年卡了,如今都用发短信的方式祝福了。那些短信看后就忘了,删掉了,没有谁能一直保存很多年的。而我收拾旧时物品时,竟然找到一个朋友亲手做的贺年卡,上面写着祝语贴着美图,现在算是“古董”了吧!这些是我成长过程中多么珍贵的东西呀!如今再也无法找寻了!
    还有一些黑白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我5岁时照的,真不敢相信那是我,小时的我就是爱美。相片上的我穿着裙子,扎着星星辫,身上带着耳环手镯项链,站在吉普车旁,那是我童年最美的一张照片了。提到吉普车,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爸爸的朋友刚从北京回来不久,从合肥开着吉普车来我家,还给我带了一只心形的电子表挂在胸前,另外还给我一件礼物,就是上面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圆珠笔。当时能和汽车合影,小小的骄傲在我心里蔓延。
    我们这一代若不是住在大城市,小时候一般都是见过炊烟的。那时每当放学,远远的看见家里的烟囱里冒着烟,想着不知妈妈今天会做什么好吃的。我的妈妈是很会做饭的,爸爸的朋友们都夸她会烧菜,也因此爸爸有很好的人缘。妈妈每天总是会起一锅又黄又厚又焦的锅巴,大人总是不舍得吃锅底最好的那部分,好像理所当然的把最精华的留给我。现在我们有了电饭锅,更先进的有了电饭煲,我就很难再吃到那么好的锅巴了。
    在我的记忆里,当爸爸把第一台电视机搬回家时,我们家聚满了围观的人。爸爸好客,晚上就把电视机搬到大院里,夏天的晚上,我家的院子里挤满了观众,尽管那只是14寸的黑白电视机,并且还要在院子里用毛竹架着电线,要是刮风下雨,还要用手晃晃电线杆才能看清楚,可在那时这已经是相当稀罕了。在没有空调的夏天,我们躺在院里凉床上数星星,捉萤火虫,大人们帮着摇蒲扇,那样的日子而今都已成了历史,只在记忆里重现。记得上初一那年我家买了摩托车,爸爸常骑车上班,还带我出去兜风,心里那个美呀!几年后才换了一辆二手吉普,我发现爸爸是喜欢先进高科技的,家里的新鲜电子产品都是爸爸带回家的。他和我们一样欣喜的经历着社会的进步。但现在,我们已长大,社会的发展速度极快,却是我们带着爸爸去看那些先进的电子产品。他学会了上网,用手机,但是拒绝学发短信。
    如今的时代就是电子时代,连图书都电子化了,尽管如此,我仍坚持买纸质的书,主要希望能传给下一代并得以保存。否则书房就是一个空架子了。我想我会继续买书,作为收藏也好,品读也好,只想保存那种厚实的质感和那份踏实的心情。也许现代的90后们有许多理由来反驳我的“古老”观点,但我想说,为什么现在还要有印刷厂和教科书呢?电子不能代替书籍亦如书籍不能代替电子一样,它们是存在的两个领域。我们无奈只能回顾无法停留,走过那些“不发达时代”,有80后的一代太多新旧对比和珍重的记忆。那些记忆成为“历史故事”,在孩子的枕边轻述。                                                                              (作者单位:徽商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