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辉
 
    阿斗的智慧是一直是历史嘲讽的对象,后人常用 “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庸碌无能之人,“乐不思蜀”的典故更让阿斗成了“明星”,“单骑救主”发生的故事是刘备把阿斗摔了一下,有人推断阿斗的大脑可能就是这个时候被他老子摔出了问题。可笔者重翻历史,忍不住要为他正名几句。
    第一,守业艰难磨难多。刘禅不是刘备第一个儿子,他的母亲甘夫人也不是刘备第一个妻子。当阳长阪恶战中赵云保护阿斗脱险,后来赵云又“截江夺斗”,使刘禅再次避免了噩运。另有《魏略》中记载刘禅曾被卖为奴。如果《魏略》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阿斗是中华历史中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皇帝,这决定了其洞察世事的深度和人情练达的风格异于常人。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野史的记载,很多事件也许会失真,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禅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他灾难深重的青少年时期,亲眼见到生死离别等过多的变故,面对天下混乱的局势,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出生入死,身心备受煎熬,这决定了他具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基础条件。
    第二,头脑清晰的执政能力。阿斗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而且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历史上在位超过40年的君王,大概是15位左右,其中不乏明君雄主。在刘禅执政期间,除去魏、吴的咄咄相逼,蜀汉政权还面临着少数民族的抵抗、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四川土著势力的顽强对抗,政治局面并不轻松,这对于刘禅的执政能力是严峻的考验,有人说,刘禅有诸葛亮的辅佐,所以能处于不败之地,但是,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阿斗继续把皇位坐稳了二十九年,这靠的是他自己的能力。
     诸葛亮在世时,急于伐魏,但后主一直规劝不做无谓的牺牲,孔明却一意孤行,后主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意图先休养生息,后再北伐,他还废除丞相制,设尚书令、大司马、大将军三权分离。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全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诀于丞相”的政局。
     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刘禅“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刘禅听完魏延表奏杨仪造反,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后魏延被杀,刘禅又没有一概否定他的功劳,“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连南朝史学家裴松之都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夏侯霸的父亲是夏侯渊,和刘氏集团有过节。但在夏侯霸降于刘禅时,刘禅说:“卿父自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注:夏侯渊被黄忠斩于定军山)。轻描淡写的消释了前嫌,也消除了降将的疑虑,为我所用。还对夏侯霸厚加赏爵,政治手腕相当给力。      
刘禅还注重维护君臣之义,表彰忠正勤勉。诸葛亮刚去世时,安汉将军李邈曾上书诋毁说“诸葛亮早死好,否则必会生乱”,后主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可能是后主一生中处决得最果断的一件事,它的意义在于安定人心防止内乱,告诉世人君臣相惜的道理。
     第三,有大智若愚的嫌疑。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孔明没有说刘禅是个笨孩子,二是不但没说,还评价了一个“敏”字,要知道凭孔明的智慧品行,不会到有心讽刺刘禅智慧的程度的,孔明和刘禅是同时代的人,其评价相对真实。
    刘禅的真正被后人诟病的是“自缚投降”,还说出了惊世骇俗的那句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但我们换个角度想问题,蜀魏之争,只能算是“中原及汉人的战争”,属于“人民内部战争”,并不是“抵御外敌侵略”,所以刘禅的投降和历史上的“卖国贼”是有区别的,“卖国贼”多出现于“汉人与其它民族的战争”,刘禅不战而降的结果是蜀中百姓避免了生灵涂炭。而“乐不思蜀”更大的意义是保全刘氏“九族”以及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态度。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写了思恋家乡的《虞美人》,立即被杀。与刘禅同时代的东吴孙皓被毒酒杀了,魏国的新君曹髦被杀了,这些君王都是有“想法”的人,而刘禅却因为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蜀国也没有发生战乱。也许刘禅晚年最大的智慧就是“装傻”和“示弱”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很多时候,眼见为幻,耳听为虚。只有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对事实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断演绎,才能更加接近事件或者历史的真相。                                                    (作者:国元证券安庆人民路证券营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