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夏
 
一
    燥热的周末停了电,却让我安心的读完一本书。
    家里处处皆可读,书沾上了水,折了角,湿漉漉的,晾干后就很酥。被我读一遍,它们就都苍老了。 
    可我怀疑,阅读不该留下痕迹。读书笔记也或者多余。所记下的东西,并不能帮你在未来时刻再度回到书中。这是一扇走出去就再也进不来的门。 
每读到投入之处,我都不免怅然,因为知道这里的好处,只有此刻的自己知道。而我无法停驻在这里。
——《亲爱的安德烈》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的可爱安安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却不“喜欢”她。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可以不必了。
     于是母子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虽然与儿子结连未满五年,可是我也为以后的18岁境遇感到担心,叛逆会如期而至,如何沟通,我不喜欢用教育这个词,中国人对孩子太多的教条,管的束手束脚, 上课时手背在后面就是好学生,放在前面就是不守规矩。甚至上了大三的侄女晚上和朋友聚餐后都要打电话请示妈妈如何回家,妈妈说公交车不安全,必须打车。填报志愿多半要依照家人的安排……
    这样的孩子学有所成有何意义,没有了自我,没有独立意识,我不要做这样的母亲。
    尊重他们是一个“个体”,我们不能霸道或无知的以为,我们有权决定孩子在我们身边的。
    我们要事业,要让自己发光发亮的时候就希望他们离远一点,或干脆离他们远一点。
    我们打拼累了、烦了,就要求他们回到身边,承欢膝下。
    事实上,做父母的本来就应该配合孩子的成长大计,但他们却不需要顾及我们的人生规划。
    原本只是母子间的约定,却想不到的出了书赚了稿费。安德烈对母新说: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看到这里,我潸然了。我等着我的孩子对我说这样的话,那是幸福、快乐、感动和回报。
我也在看着我所做的……
二
    十一月的天已经有些凉意,看着日历才知立冬刚过。
    十一月的天是深秋,人和心都有些许的燥。
    女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保湿润燥,抹什么样的护肤品喝什么样的靓汤,但真正需要温润是我们已经烦躁的心。
    如玉一样,比起钻石,光润、温和,没有夺目光芒,但贴在你的胸口,与爱它的人气息相融,时间越久越有灵性。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写过“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情深不寿,强极而辱”。年轻时读它并无感觉,而今随着年龄汽渐长,才慢慢悟出什么叫做温润。
    温润的人与物都是我愈来愈来喜欢的,喜欢他们的淡定与柔和,即使面对容易老去坦然接受的心态,自信永远是占胜岁月的法宝。就如愈老愈美的张曼玉也如是说:既然都不在乎自己像35岁了,为何不接受42岁的面容呢,过了40岁之后,我已经十分自在了……其实愈抗拒就愈得不从容,愈不从容就愈不好看……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深秋冬初,当我心浮气躁,当我疲惫失望时,就会告诉自己要平静一些,要安生一点。
    岁月静好,心生希望。
三
    下雨了,才知秋近了。
    开了窗户,风第一次近肤的温度是凉的。我听得很清楚,雨水摔在地上的声音非常响亮,扁扁的,带着委屈,极不情愿地降落于纷扰的人间。
但她似乎并没有妥协,还在挣扎。
    但我正是喜欢这样的雨,像倔强的姑娘一样的雨,像不驯服的小野兽一样的雨,像从未平复的内心一样的雨。
    我从来不是个从容的女人。我总在跑,总是那么迷过许多次路。
    体面与平静是假装的,小腿上的泥浆还没来得及洗掉。即便是睡着的时候,我的呼吸也很急促。究竟谁在追赶她,她又在追赶着什么。
    蜷缩在家两日,点头拜读完张的小团圆。因为是繁体竖排,所以看得尤为仔细,真可谓是字字入脑。从海上漂过来的书已有几月,但因为对张的喜爱,让我不忍读完它,怕是磨掉了心中的美好愿景。
    二十出头就懂得一切要“趁早”的张爱玲,为什么偏偏让这部《小团圆》晚了那么多年呢?她不想让这书面世,因为她知道,在胡写过,她的这些也就不再那么重要。她的工作,无非是在胡描摹的轮廓上着色,与他共同完成这幅画卷,让他们的故事在纸上团圆。
     看过无数相关于小团圆的评论,胡也写过张,他所提供的张,从起初的矜持,而后的热烈,最终的淡漠,绝非一个扁平的人物。同一场景张却是两番貌态和心境,百感交集的一霎那,究竟有多少种思绪,脑海中又会掠过多少念头。所以他们只是捕捉了不同的,抑或是各自认为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窥探真相的欲望,尤其是女人。张对二人的故事只是一种补充。张所写故事不再是小说本身的优劣,而是这个故事有多少自传的成份。  
     《小团圆》最早只在海外发行,特意托了朋友从海对岸带过来。现在内地的无数种版本已经出来了,张迷们席卷风行,报纸上铺天盖地,我已经没有了刚拥有时的热度。这场与张爱玲的团圆太热烈了,违背了张爱玲谆谆叮嘱般附在前面的那个“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