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玮
清代政治家林则徐一生有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格言警句,其中有一段叫做《观操守》,其文曰:“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修养在纷华时。”林则徐的这段话虽寥寥数语,却说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志行品德、精神体力、襟怀气度、内在修养、镇定功夫,在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得到最明显、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 仔细品味这段话,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观操守在利害时” ——越是危急关头,越要有责任担当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操守,“在利害时”常常立见分晓。趋利避害虽说是人之常情,但操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害观,有不同的趋避选择。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动。这是古人的利害观和趋避选择。 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在任扬州刺史时曾写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诗人在身处困境的情况下,心里惦记的不是个人仕途,而想的 是广大平民百姓的疾苦,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正直的品格。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我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铿锵有力,发人深思,给人信心和力量。 为民是宗旨所在,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在利害时”,我们的党员干部应当常怀为民之心、恪守责任担当。一个敢于担当的干部,才能赢得组织重托和群众依赖;一个敢于担当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委以社稷大业。 “在利害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越是危急关头,越要有责任担当。要走进群众,面对面与群众对话,近距离听群众呼声,始终把群众最盼、最急、最怨、最难的问题铭记于心;要主动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为群众、为群众着想,少点“机关病”、“官僚态”,多点便民“直通车”和“微笑服务”,不作秀、不折腾、不扰民,切切实实为群众服务;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标尺,保证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观精力在饥疲时” ——越是艰苦环境,越要履职尽责 一个人是否有旺盛的精力,是否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和能力,在饥寒交迫的恶劣条件下很容易体现出来。关键时刻体现出来的精力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常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曾国藩在总结练兵经验时说过一句话:“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一个平时不善于思考、不务实、不实干、怕风雨、畏首畏尾的人,一旦置身艰难困苦的环境或面临危难险重的任务时,其自身尚且难保,更谈不上战胜困难、完成任务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党员干部立身、用权、做事的高度统一,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在饥饿时”,我们的党员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履职尽责。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做出表率;只有履职尽责,才能攻坚克难。 “在利害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越是艰苦环境,越要履职尽责。要把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作对自身改变环境能力的考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吃苦、甘于奉献,创新实践、任劳任怨,努力干出成绩;要把矛盾集中的地方当作对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阅,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咬住不放、攻坚克难,创新思维、解决矛盾,努力构建和谐。 “观度量在喜怒时” ——越是波澜起伏,越要胸怀大局 一个人度量与胸怀的大小,一喜一怒之时、波澜起伏之际,表现的最为清楚。有人“乐于闻过,勇于改过”,有人“大发雷霆、失去章法”,这就是小肚鸡肠、触目寸光的表现。 苏轼在《留侯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也指出:“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可见一个人能否胸怀大局、志存高远的重要性。 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既是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总动员,也是对我们党员干部提出的行动指南。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喜怒时”,应有大局意识和豁达心胸,只有胸怀大局,胸怀民众,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驾驭时局,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致力发展。 “在喜怒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越是波澜起伏,越要胸怀大局。要敢于直面问题,矛盾面前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要对党委作出的决策、部署,雷厉风行、紧抓快办,扭住不放、一抓到底。  “观修养在纷华时” ——越是面对诱惑,越要清正廉洁 宠辱不惊,这是一个人的镇定功夫;拒绝诱惑,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身处纷华之地,一个人的修行涵养就容易显现出来。 明朝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云:“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培养内在修养、锤炼品德毅志,无论是对上、对下,都要做到公道正派、顾全大局、与人为善、谦虚谨慎,既要 “拨得开”,又要时时刻刻“一日三省吾身”、慎独慎微、忠诚廉洁、始终确保“立得定”。古人尚且能明辨修养之重要性,何况我们的党员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唯有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唯有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权,才能树立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 “在纷华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头脑要清醒。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时刻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牢记党员身份,永葆党员本色,泰然面对外界诱惑,脑子绷紧一根“弦”,心房多长一只“眼”,舌头加上一把“锁”,任何时候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在纷华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心界要清正。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浩然之气,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在纷华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社交要清净。多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先进模范、专家学者交朋友,拜人民群众为师,接地气,汲取力量树立“阳光交往”意识,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是明朝陈继儒在其《小窗幽记》一书中的感怀。时至今日,林则徐、陈继儒等的感悟依然不是过时的陈腐之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加强党的建设、永葆政治本色的高度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履职尽责、胸怀大局、清正廉洁。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要求,党员干部要怀为民之心,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唯有以“为民”的思想理念、“务实”的工作作风、“清廉”的纪律要求,勤廉履职,才能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芜湖营业部) |